《南方都市報》2014-12-02
11月30日晚,第五屆深圳粵劇周在羅湖鳳凰劇院落下帷幕。就在上周二,深圳市唯一的官辦粵劇團深圳市粵劇團在鳳凰劇院成立“粵·秀”公益劇場,每周二舉辦,市民可免費聽戲,而每逢周末,深圳戲院的公益項目“粵劇在周末”總是一票難求,這個深圳本土的傳統戲曲,在繁華的都市深處,似有悄然再興之勢。
粵劇周活動精彩紛呈
深圳粵劇周的前身為創辦于2006年的深圳(羅湖)粵劇節,每兩年舉辦一屆。今年,第五屆深圳粵劇周由深圳市委宣傳部、市文體旅游局和羅湖區政府聯合主辦。自11月24日在深圳大劇院開幕以來,一周內共開展了九大項、16場次的粵劇藝術活動,累計參演粵劇表演藝術家、粵劇愛好者近一千人,現場觀眾超過一萬人次。
其中,《粵劇大師紅線女藝術生涯展》是國內首次舉辦,展示了一代名家對粵劇藝術發展、傳承所做的杰出貢獻。在羅湖商業城舉辦的《深港澳粵曲交流日》活動吸引了超過200名粵劇愛好者登臺演唱,有感于參與者的熱情,主辦方還將原定一天的演出活動增加了一天。而首次舉辦的《粵劇粵曲新人新作賽》共收到來自深圳、廣州、港澳等12個城市和地區的65件參賽作品。
11月30日下午,粵劇周組委會還邀請了廣東省戲劇家協會主席倪惠英、廣東省粵劇院院長丁凡、香港八和會館副主席阮兆輝等知名粵劇藝術專家,在羅湖文化館舉辦粵港澳三地名家論壇。
街道粵劇團5年隊員增8倍
本屆粵劇周,參與活動最多的是市粵劇粵曲學會,該學會就在羅湖區南湖街道辦。南湖街道粵劇曲藝團成立才5年多,隊員從早期的8人發展到現在的73人,拿過的榮譽可謂一籮筐,就連深圳市粵劇粵曲學會都設在這里。
南湖街道毗鄰香港,很多香港人居住在這里,加上本地居民也不乏粵劇愛好者,所以粵劇的氛圍比較濃。2009年3月,在當時南湖街道文體站站長嚴梅芳的支持下,以向西村本土居民簡愛瓊為團長的南湖街道粵劇曲藝團正式成立。曲藝團編劇楊老師說,街道除了給與資金上的支持外,還向曲藝團提供專門的活動場地,就在街道文體站2樓,對于曲藝團來說就像有了家,“連街道的會議室,只要不開會,都隨時開放給我們排練用?!?
曲藝團平時除了在南湖街道演出外,更到香港等地去參與公益演出。今年,曲藝團共參與市、區、街道組織的公益演出27場次,“我們2013年還成立了創作小組,創作的新作品粵曲表演唱《幸福漁村》在市里的新人新作中榮獲金獎,這次粵劇周,就多次參與演出?!眹烂贩颊f。
粵劇社扎堆口岸附近
提及粵劇江湖們在深圳的活躍之地,票友們的第一反應是羅湖口岸。從羅湖商業城乘坐直梯上到五層,穿過飄香酒樓,在中間一條樓梯往上爬,就可找到一個有著八家曲藝社的粵劇曲藝園。
粵韻悠揚,鏗鏘的絲竹聲不時從這些曲藝社里飄揚而出。曲藝園東邊盡頭有家曲藝社取名春秋藝苑,由李騰蛟于2005年創立。李騰蛟原是湛江劇團的頭架師傅,1997年香港回歸不久,他聽說香港粵曲迷喜歡跑回深圳唱曲,帶動一片消費商機。2000年,李騰蛟來到深圳發展,起初他幫人家打工做樂師,四年后開了一家曲藝社。
李騰蛟介紹,羅湖第一家粵曲社誕生于1996年,當時正趕上羅湖商業城剛開業,免租一年,第一家粵曲社就上馬了。香港的票友們口口相傳,一個帶一個紛紛跨過羅湖橋來搭臺唱戲。一年之間,便有十幾家曲藝社借著商機開起來。近來來,由于羅湖商業城的租金上漲,粵曲社逐漸向口岸附近的其他大廈轉移。如今,港城商貿城的新美姿、火車站旁的玉桂園、僑社以及羅湖商業城,成為深圳粵曲社開門迎接香港票友的四個主要據點。
“以前加起來有70多間,近兩年剩下60間左右,主要原因還是港幣貶值了?!睋铗v蛟透露,他辦的春秋藝苑一天安排唱兩局,收費是1480元,這樣的價格在周邊曲藝社算中等水平?!白钯F的可到2000多元,選擇便宜價位的票友會去僑社,1000元搞定,還有香港粵曲迷去樟木頭或者廣州,價格要更低?!?
公益劇場 :“粵劇在周末”兩年上百場演出
作為深圳最老戲院承辦的公益項目,2012年8月9日,“粵劇在周末”在深圳戲院首演。深圳戲院總經理曾新權記得,開始真的是“拼人脈”,幾個人各自分派了幾十張票的任務,才湊齊了首場演出的上座率。
“粵劇在周末”是由深圳市委宣傳部和深圳市文體旅游局聯合主辦,深圳戲院承辦的大型系列公益文化活動,市民可憑身份證免費領票。兩年多來,活動方邀各地方院團粵劇精英前來演出,包括深圳粵劇團、廣州粵劇院、佛山粵劇院、蠔鄉粵劇團及香港“查篤撐”兒童粵劇協會等眾多優秀劇團演出了100多場。
如今,“粵劇在周末”在深港兩地的票友圈頗有名氣。1000張票常??梢栽?0分鐘內搶完,很多沒拿到票的人甚至會在窗口工作人員“求票”。深圳戲院項目部經理楊智麗說,派票的時間從一天到一小時,再到20分鐘,“根本攤不上預約這回事”。
來這里看粵劇的,并非只有老年人,不少中年人帶著孩子來,也有說普通話的外地人,需要看字幕才能了解內容。在楊智麗看來,粵劇就像是TVB劇一樣,“粵劇在周末”類似一個平臺,將來自不同地域的人們聯系起來,好東西可以跨越文化的壁壘。
專家說法:粵劇在深圳有群眾基礎
“在深圳,粵劇的群眾需求很廣,有些人想唱愛唱,但苦于場所太少,幾個劇場動不動就收昂貴的場租?!鄙钲谑谢泟F原業務副團長、著名粵劇編劇肖柱榮表示,粵劇在深圳的發展有歷史有淵源,所以這項古老的傳統戲曲直到現在,仍受到許多人的歡迎和喜愛。據他介紹,深圳目前由民間愛好者組建的粵劇粵曲社團達40多家,加上羅湖商業城的六七十家經營性的社團,是一個很龐大的數字。
不過,他認為目前政府給與民間粵劇社團的支持還是不夠,補貼也很少,主要還是靠街道的支持,與東莞相比差得很遠。
在鳳凰劇院“粵·秀”公益劇場,化好妝準備上場的譚蘭燕幫忙檢查隊友的戲服有沒有穿好。
“粵·秀”公益劇場,隊員們在上臺前補妝。
統籌:南都記者 王燁 采寫:南都記者陳思福 何奕 蔡杰 王燁 攝影:南都記者 陳文才
鏈接:http://paper.nandu.com/nis/201412/02/301028.html